三代不修谱,为不孝。朱熹谱学思想,对南宋以后的谱编修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代不修谱,为不孝。朱熹谱学思想,对南宋以后的谱编修产生了什么影响?
原创/百家有谱
694 10415 人 | 2020-07-13

朱熹(1130-1200) , 南宋徽州婺源人。字元陶,“字仲嗨,号晦庵,又号晦翁,别号紫阳。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朱熹学问赅博,著述宏富,经史子集、天文地理,无不涉及。朱熹对编修家谱十分重视,不仅身体力行,亲自编篡本家族的《婺源茶院朱氏世谱》, 而且应邀为当时十余种家谱撰写序言,对编修家谱的意义、体例、内容以及编撰人员的素养等都作了重要论述,朱熹的谱学思想成为其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谱学论述

第一,朱熹撰写谱序的对象多为当时的名门望族,具体来说又可分为四类:

一是朱熹本族家谱。朱熹曾为本家族编修《婺源茶院朱氏世谱》, 并在卷首撰写《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在序中朱熹论述了所以编修朱氏世谱的缘由:“淳熙丙申”, 即1176 年朱熹46岁时,返同徽州婺源故乡扫墓,发现其祖先坟茔“皆已失之……癸卯五月辛卯,因阅旧谱,感世次之易远、骨肉之易疏而坟墓之不易保也。乃更为序次,定为《婺源茶院朱氏世谱》, 而并书其后如此。仍录一通,以示族人”。

二是名流盛族。新安汪氏,是朱熹非常推重的家族,“一脉六世,咸捷进士第,古所末有也”。“汪氏子孙虽多,而尊卑之分截然。宗族员盛,而亲疏之分昭然。春秋祭扫,吉凶庆吊,衣冠相聚,淳乎仁厚之风,蔼然雍睦之族”。朱熹所以撰写《王氏族谱序》, 是因“王氏出自周炅王太子晋之后,而子孙家居于伊、洛、琅琊,有由来矣。其先晋代名流,海内冠冕尚矣。及我皇宋进贤图治,衣冠蔼然”。

三是世德之家。朱熹为吉州欧阳修家族家谱抿写《欧阳氏通谱跋》中,指出欧阳氏是“令望昭于天下”的望族,并特别强调欧阳氏是“世德之家”: “今观大理寺寺承欧阳延世出示其家谱系,昭穆隐显,一览具见,真得先王之遗意也。且欧阳氏,世德之家,自唐宋居吉州迄今,殆三百余年,衣冠文物,辉映前后,何其盛哉!又有文忠公等之雄文,令望昭于天下,真所谓江南文献之表表者耶,岂他族所能及哉!”

四是理学知交。朱熹对“究心理学”、与其切磋理学的知交,也一一为其家谱撰写序言。作为当时理学的一代宗师,朱熹积极为本家族编修家谱,应邀积极为当时各类望族家谱撰写序言,表明朱熹与当时社会上的名门望族交往甚深,也表明朱熹十分重视谱牒这一文化载体,朱熹尤其重视为理学知交家族撰写谱序,则是与其毕生鼓吹理学道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谱学论述

第二,在谱序中,朱赢对各家谱姓氏得姓缘由、始祖、始迁祖以及家族迁徙经过,实事求是、有所区别地进行论述。

首先要指出,朱熹对当时家谱中出现的冒认祖先、攀附显贵的现象表示了深痛恶疾:“自谱牒久废,源流无据,崛起草野之夫,而求附圣明之后,生长夷狄之部,而僭紊帝王之裔,噫!可慨已!”为克服此类“源流无据”的弊端,朱熹在论述各家谱姓氏源流时,尽可能做到“源流有据”。由于朱熹掌握各姓氏源流的资料不一,因此在论述时不是一刀切,而是实事求是,从各姓氏的实际情况加以介绍。

第三,朱熹充宗法立废的角度论述了中国谱牒的盛衰、复苏与发展。

朱熹认为,白周平王东迁洛阳后,昭穆有序的宗法制遭到破坏,于是谱系应运而生,使辨昭穆之制得以保存:“及正辙既东,世臣伦丧,栾却降在皂隶,从王皆为圭荜,宗法始荡然矣。所赖以维持者,独周官世系,辩昭穆之制存焉尔,此谱之所从出也。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朱熹认为,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家谱受到重视,谱牒获得发展:“自元魏高齐以来,官必有簿状,家必有世系,出者征簿状,以稽官次,处者考世系,以辨本支”, “唐人重世族,故谱牒家有之”。

朱熹认为,到了唐以后,“追夫五季之哀”, 谱牒“忽而不讲”, 只有少数富贵文儒家族世系可辨,否则“族氏派系往往潭沦而莫考矣”。到了宋代,“我朝文运聿新,衣冠之族往往笃于伦谊,日日瑞昌”, 重新开始重视谱牒,编修家谱。

在上述谱序论述中,朱熹大体描绘了宋代以前中国谱牒发展的曲折过程,应该说是基本符合历史实际,且宫简意赅、提纲挈领,对认识中国家谱沿革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谱学论述

第四,朱熹在撰写的诸多谱序中,重笔浓彩地论述了编修家谱的宗旨和意义。

在谱序中,朱熹还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谱牒世系的作用。若讲究谱牒世系,则封建久长,统绪继述,关系世教甚深。朱熹在《文公赠石氏宗谱序》中指出:“夫姓氏以人物为荣,不以人物为辱,彼区区改氏胃姓者,何益哉。能言其祖,则郯子见称,不识其先,籍谈贻讥。甚矣,世系不可不明也。夫世系,明逆顺之理,别亲疏之分,封建之所以久长,统绪之所以继述,其有关于世教也,至矣!”若不讲究世系,则“人不知来处”, 视族人为途人:“去古既远,士大夫多昧乎水源木本之理,或祖宗功高望重,一传之后,子孙废坠,不能振拔,遂凌夷久而失其真者,岂少也哉!良由谱牒之不讲也。程子尝言谱牒废,则人不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不识,正谓此耳。”

朱熹进而认为,编修家谱能使昭穆分明、本源自辨,即使家族成员流迁千里之外,也能披图按籍,不忘厥祖,亦即“千流万派,总归一源,叶茂枝繁,不离一本”。尽管“人情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经流远,视若途人”。但因为编修了家谱,“昭穆既明,本源自辨,后有作者,果能追念前由,无忘厥祖,披图按籍,孝思勃生,则勉旃不怠,庶光前业已”。朱熹更以婺源朱氏家族为例,尽管分为安徽、福建两分支,但编修了家谱,今后两地家族新增人丁,当相互告知:“十一世以下,来者未艾,徽、建二族,自今每岁当以新收名数更相告语而附益之,庶千里之外,两书如一,传之永远,有以不忘宗族之谊。”

在《王氏族谱序》中,朱熹将修谱宗旨与主张修身事君的理学联系在一起:王氏“子姓遵而守之,则可以修身正家;扩而充之,则可以事君治人,然后儒学之相传,宦世之相望,皆所以重伦纪,厚风俗,非他人所能及也”。

在谱序中,朱熹更将家谱的历史地位与国史并列:“家有谱,犹国有史也。国无史,千万载帝王之传统、正闰、隆替,何从而验其实?家无谱,某昭某穆、世系本源、某派子孙,亦何而考其真?”朱熹将家谱与国史并列的论述,对家谱的编修产生重要影响。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义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家谱、方志、国史构成了中国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谱学论述

第五,在谱序中,朱熹对编修家谱内容、体例以及修谱人员素养等也进行了重要论述。

朱熹将家谱体例、内容归结为“文献”与“世系”两部分,并且进一步细化,这确是抓到了编修家谱的关键。在这里,朱熹提出了编修家谱“志欧、苏之志,法欧、苏之法”的观点,朱熹认为,只有欧、苏这种体例,才能使家谱“同本源,序尊卑,别亲疏,辨异同”,实现昭穆伦理的宗旨。

在谱序中,朱熹还提出修谱人员必须要有求真存实的素养:“夫家乘者,一家之史也,失实不可,厚诬亦不可。”朱熹是这样说的,他本人也是身体力行这样做的。

朱熹在撰写的诸多谱序中,对谱牒的沿革、功能、体例、作用以及编修方法作了重要论述,反映了朱熹对这一仕宦与庶人均参与的带有平民色彩的文化活动的高度重视。朱熹为当时家谱撰写序言,其数量之多、内容之广、考证之严、论述之深,在历代文化名人中,名列前茅。朱熹的名言:“三代不修谱,为不孝。”更将是否修谱提到了孝的高度,为后来众多修谱者所广泛引用与遵循。朱熹的谱学论述,承前启后,博大精深,大大丰富了中国谱牒的理论宝库,对南宋以后的中国家谱编修产生了重要影响。

朱熹的谱学思想是与其理学思想紧密相连的。朱熹撰写的谱序,其对象的选择、内容的论述,都自觉不自觉地与其理学道统观点联系起来。在这些谱序中,朱熹为我们树立了个宗族样板,印新安汪氏。朱熹称赞汪氏:“贫富虽有不济,皆念本同一气,不恃富以欺贫,贵贱虽有不敌,皆能崇重族气,不以贵凌贱,此汪氏谱所以大有先于世教,而视他族为愈也。”在这篇谱序中,朱熹不仪对汪氏家族的昭穆伦理进行充分的肯定,而且实际上也是为我们描绘了朱熹终身追求的按“天理”组织起来的一个理想世界。


相关推荐

“五世谱图法”引导了一个谱学新时代的潮流,那创立者究竟是谁呢?

694

相关评论

发表

评论列表

查看全部
电话咨询 电话
回到顶部 顶部
立即咨询

百家有谱客服

19277678896 19277678896 点击拨打 电话咨询

扫码微信咨询更方便

回到顶部
百家有谱软件下载 PC客户端下载

三步智能成谱

录入->选版->输出

+86
  • 中国大陆+86
  • 中国香港+852
  • 中国澳门+853
  • 中国台湾+886
  • 新加坡+65
  • 马来西亚+60
  • 泰国+66
  • 菲律宾+63
  • 印度尼西亚+62
  • 缅甸+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