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使魏晋南北朝成为了家谱的繁荣时期呢?

是什么使魏晋南北朝成为了家谱的繁荣时期呢?
原创/百家有谱
4094 14249 人 | 2020-07-10

南北朝(420年-89年)时期,被学者称为“谱学之黄金时代”。据历史资料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出一大批谱学名家,甚至出现了不少谱学世家。魏晋至南北朝各类谱牒、家谱著作共155部,2365卷。形成如此大的规模,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家谱

首先与九品中正制有关,早在汉代,就有“征辟”和“察举”制度,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举孝廉”制度。根据这些制度,当官只需要找几个社会上有声望的人物来推荐即可。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进入官府就意味着进入社会上层,至少有了成为上层的机会。被举荐而入仕的官员出于感恩的心理,在混到一定地位成为举荐人时,自然会优先考虑他当年的举荐人的亲戚朋友,在这种形势下,就慢慢有了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门第家世由此逐渐开始形成。

 

到三国时代,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即分九个等级从士人中选官。就是分省、市、县三个层级设立中正,作为网罗人才、选拔官吏的专门机构。这些机构将人才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直至下下等九品,逐级上报吏部,吏部根据中正平定的品第,授予不同等级官职。担任中正的官员,由吏部从各地的“著姓士族”中选出。中正选人标准有三项:家世、才干、品德。不过,到了后来,后两项往往变得不太重要,家世成为主要标准。家谱,作为判断家世的主要依据,也就开始兴盛起来。中正官要选人,必然要了解被录用人才的家谱,而被选人要想被选中,也要有证明自己家世的家谱。家谱功能进一步丰富,从辨别帝王血亲正统关系亲疏进而发展到成为国家任免官员的依据和士族的身份证明。对此,社会学家潘光旦在他的著述中说,魏立国之初制九品中正之法,州郡各置中正,铨定其地之人口为九品,登诸簿状,以备选举,于是门第大重,而谱学得一特殊发展之动力。

家谱

其次,与庄园经济发展有关。南北朝之前,经多年战乱,民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老百姓没有土地,为了生计同时也为了逃避沉重的苛捐杂税,往往投奔世族大地主。在中央政权式微的朝代,这些大地主以家族为单位,聚族而居,势力不断膨胀,完全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也就控制了用人权,形成了长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为保护自身利益,这些大地主以保卫乡土的名义,发展起了私人武装。三国时期,曹操、孙坚等人就是靠宗族武装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在这个过程中,为笼络人心,他们利用血缘关系和家族思想,以吸收入家谱为条件,让依附他们的人更用心更卖力。这一点,从鲁迅小说中,阿Q一直想姓赵的这一渴望即可看出,进入世家大族,或者获得他们的承认或认可,对于底层百姓来说,吸引力该有多么的大。

第三是与国家赋税征收有关。按规定,士族当时作为社会最高层,享受不服差役的待遇。为防止有人假冒士族逃避赋税,南朝的梁武帝就命人改定《百家谱》,并设置专门保管谱牒的机构谱局,由专管谱局的官吏令吏来甄别真假土族。

第四是与家庭伦理有关。魏晋南北朝时的人们非常看重家讳。无论是官场还是一般社交场合,都尽量避免提及对方父母、祖父母的名字。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桓温儿子桓玄有一回招待其友王忱。王忱因不能喝冷酒,就让仆人“拿温酒来”。这就触犯了桓玄的家讳。桓玄不开心,又不好明说,就在那里流眼泪。王忱只得很不好意思地离开。要避免这种尴尬,熟悉对方家谱就很重要,明谱学、谙避讳也由此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风尚。

 


相关文章:
百家有谱:中国家谱的起源、形式和流传是怎样的?家谱里如何传承着中华血脉?

4094

相关评论

发表

评论列表

查看全部
电话咨询 电话
回到顶部 顶部
立即咨询

百家有谱客服

19277678896 19277678896 点击拨打 电话咨询

扫码微信咨询更方便

回到顶部
百家有谱软件下载 PC客户端下载

三步智能成谱

录入->选版->输出

{{ areaCode }}
  • {{ item.label }}{{ item.value }}
{{ 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