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追根溯源,你知道中国家谱的起源和发展是怎样的吗?

家谱追根溯源,你知道中国家谱的起源和发展是怎样的吗?
原创/百家有谱
4168 7385 人 | 2020-07-08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据资料记载,早在文字出现之前,家族世系就曾以结绳、口传的方式存在于传统社会当中。通过对传统甲骨文的研究,初期夏王朝的王室内部就有记录自己世系的谱牒,之后的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家谱。但在家谱出现初期,并没有家谱这一专业词汇的称谓,比如古代比较有名的谱牒《帝系》、《世本》中,均没有家谱一词的出现。

虽然那时没有家谱这一名词,但家谱的作用显而易见。人们为了区分血缘以及记录家族成员的情况,便出现结绳、口述等方式为主的记事家谱。通过历史史料得知,使用结绳家谱比较普遍的是一些少数民族,自从甲骨文出现之后,家谱由结绳家谱和口述家谱发展到实物家谱阶段,从近当代出土的一些文物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将家谱刻于龟甲兽骨上,也有刻于青铜器上,到周代以后,由于青铜器的使用比较广泛,人们便越来越多的将家谱刻于青铜器。

 

家谱

 

家谱发展及其功能嬗变的脈络,大致可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以后几个阶段。

周代

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经过春秋战国战火的局面影响,特别是秦王扫除六合后,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到东汉时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

周代行的是宗法封建制度。“族”本来只是 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并无尊卑主从之别,但进入阶级社会,便有了“宗”,也就是在亲族之中奉一人以为主,主者为尊并享有特权,其死后则由宗子继承。这样家谱“别亲疏、明统系”的功能便渗进了主从尊卑的阶级斗争里,其功能也是宗法封建政治服务的内容。

“辨昭穆者,帝系《世本》之中,皆自有昭穆亲疏,故须辨之云”。由此可见:周代的家谱《世本》之类,是属于以周 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的,它所明的统系,是周宗室的帝王统系;所辨的亲疏,是尊卑贵贱的亲疏。所以,周代的家谱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

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基本是世族地主占统治地位,“命官以贤,诏爵以功”,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所以,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士族政治、魏立九品中正制,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选官品人,婚姻嫁媾,士庶分明,尊卑严格,“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由谱系”,因而维系门阀制度的家谱特别兴盛。

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根据,同时也成为士族政治服务的工具。正因为家谱对于人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社交层次有如此重大的作用,造假的现象也泛滥起来,这也是利益驱动所致。

五代以后

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中原人口南迁,经济中心南移,特别是宋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镇商业繁荣和商帮的出现,推动着社会权力的进一步下放,士族宗族也向平民宗族发展。五代以后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政治功能,也由官修变为私修,内容也就更加广泛丰富起来,它的功能也由政治功能向社会功能的方向发展。

 

家谱

 

家谱通过姓氏原始、迁徙本末、世系渊源的展现,起着追踪溯源、联宗收族,维系和强化宗族的作用。尤其到了明清时期,统治者继续积极鼓励家谱的纂修,康熙、雍正都曾号召纂修家谱,地方官员也热衷于劝说百姓纂修家谱,这就使家谱数量大增,甚至达到了没有无谱之族的程度,纂修家谱成为家族生活的头等大事。家谱的作用已经上升到规范族人行为准则的一种约束力,其姓氏文化也得到大力的发展,为现在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提供了大量的民间史料。


相关文章

家谱是什么?中国人为什么必须有家谱?宋代苏洵是这么解释的 

4168

相关评论

发表

评论列表

查看全部
电话咨询 电话
回到顶部 顶部
立即咨询

百家有谱客服

19277678896 19277678896 点击拨打 电话咨询

扫码微信咨询更方便

回到顶部
百家有谱软件下载 PC客户端下载

三步智能成谱

录入->选版->输出

+86
  • 中国大陆+86
  • 中国香港+852
  • 中国澳门+853
  • 中国台湾+886
  • 新加坡+65
  • 马来西亚+60
  • 泰国+66
  • 菲律宾+63
  • 印度尼西亚+62
  • 缅甸+95